《孩子最好自己帶,否則欠下感情債》 趙忠心www.jyb.cn 2016年02月19日 作者:趙忠心 來源:中國教育新聞網(wǎng)—《中國教育報》
有位媽媽來信說兒子從出生到兩歲之前都是在鄉(xiāng)下由爺爺奶奶帶,最近接回身邊出現(xiàn)了很多“不良情況”。其實,孩子身上所謂的“不良情況”并非天生的,是后天生活環(huán)境影響所致,跟孩子從小不在父母身邊生活有直接關(guān)系。
從出生到兩歲都交給爺爺奶奶看護的孩子,實際上是另外一種類型的“留守兒童”——“異地留守兒童”,父母不僅錯過了孩子“學步和學語言”的時機,更可惜的是錯過了“進行情感教育”的大好時機。錯過學步和學語言時機尚可彌補,錯過情感教育時機彌補起來就比較難了。
俗話說“隔輩親”,爺爺奶奶對孫子好,這是不言而喻的。但不管老人對孫子有多么好,也不能替代母愛和父愛?!把墶笔巧黻P(guān)系,不是感情關(guān)系,孩子長時間不在父母身邊,就會對父母感到生分。
兩歲多突然降臨在父母身邊,在孩子的心目中,父母如同“陌路人”,他表現(xiàn)出來的問題,就是對父母喪失了培養(yǎng)感情大好時機的必然反應(yīng),是對自己受冷落的一種自覺不自覺的“抗議”和“報復”。
比如,“他很乖、很聽話,自己拿玩具自個玩兒。不合群,不愛同小朋友交往。老師問他什么事情,也不敢吱聲?!狈从乘醯揭粋€陌生環(huán)境的拘束、孤僻和恐懼。
“脾氣很大,也很任性,想要的東西非得到不可。稍有不順心就大哭大鬧。不哭到聲音沙啞還不停止?!薄耙阅膫€就得吃哪個,沒得商量,否則就哭?!边@反映他不適應(yīng)陌生的環(huán)境,不適應(yīng)“陌生人”的煩躁和委屈情緒的發(fā)泄。
“他不喜歡同別人交流,不同人家打招呼,或是別人先同他打招呼,他也不予理睬,或假裝沒聽見,眼睛看到別的地方去?!狈从乘麑δ吧h(huán)境的拒絕,也可能是對“陌生人”不信任、不放心的出于自我保護的防范心理。
小孩子不大會說,不會用語言明確、全面表達自己的思想、觀點和感情,但可以用行動、表情來表達。家長要懷著憐憫之心,明察秋毫,細心觀察,用心讀懂、看透孩子的心思和需求。
突然帶一個兩歲多的孩子,對父母來說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(zhàn)。這個孩子的狀況讓媽媽感到一籌莫展、束手無策。這種不良情緒,會影響她的教養(yǎng)態(tài)度和教育行為,很不利于母子重新建立感情。
孩子雖然是親生的,但目前的“陌生”狀態(tài)需要做母親的沉著應(yīng)對,要耐心、耐心再耐心,要絕對避免呵斥孩子,呵斥會使孩子跟父母的感情更疏遠;千萬不能動手打孩子,孩子再不聽話也不能打,而是要耐心地哄,必要的時候還可以遷就一下,就只當他是剛生下來的不懂事的孩子,一切都從頭做起。
出現(xiàn)孩子不聽話的情況,父母別總是責怪孩子,要先反思自己的做法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做父母的是欠了孩子的感情債的。欠債總是要還,而且必須要加倍地償還。
說心里話,做父母的不該從孩子出生就把他送到農(nóng)村。他們一定是有實在克服不了的困難,是無可奈何之舉,迫不得已而為之,現(xiàn)在要盡一切努力設(shè)法挽回。
現(xiàn)在接回來還不算很晚。要是直到上小學再接回來,那可就是太晚了,很有可能孩子一輩子對父母有意見,跟你們不親。
這位媽媽現(xiàn)在就像是接手了一個“別人的孩子”,她的艱難處境和無奈心情是可以理解的。萬事開頭難。但還是要相信“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”,“心誠則靈”,事在人為,只要真心實意地愛孩子,付出了就會有回報,孩子就會慢慢體會到母親對他的愛憐,肯定會一天天好起來。
從某種意義上說,孩子是家長的“老師”。撫養(yǎng)孩子的過程,對父母來說是一種磨練。父母過去沒有經(jīng)受過這種磨練,現(xiàn)在就要補課。希望他們加倍地愛憐孩子,悉心地照料孩子,無微不至地體貼孩子,主動加深跟孩子的感情,努力取得孩子的信賴。要在密切感情、增進信任上下實實在在的工夫,孩子一定會慢慢地好起來的。通過磨練,他們也會漸漸地成熟起來,成為讓孩子信賴、喜歡的父母。
(作者:趙忠心,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,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)